中国制定HFCs等温室气体减排方案
    
    生意社08月15日讯
    8月1日,世界资源研究所在北京发布《全面减排迈向净零排放目标——中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研究》工作论文,从历史排放量及未来排放预测、当前非二氧化碳减排政策环境入手,结合减排关键经济部门的案例研究,讨论中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面临的挑战,科学评估其减排潜力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已经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气候政策,对二氧化碳的减排做出了明确的计划和目标。而与此同时,《京都议定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所涵盖的其余六种温室气体的减排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以制冷剂中常见的氢氟碳化物(HFCs)为例,按单位重量计,部分HFCs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比二氧化碳高出几百至几千倍。煤炭开采、废弃物填埋处理及稻田和反刍动物产生的甲烷作为一种温室气体的效力则是二氧化碳的28倍。这些隐形的“超级温室气体”——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2012年排放量达到中国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总排放量的18%,并超过同年日本、德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国家各自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然而其相应的减排计划却在已经公布的具体国家政策或目标中缺席。
    “与二氧化碳相比,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减排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净零排放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李来来博士指出,“中国有不少省市已经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开展峰值研究,将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清单编制和减排整体目标中,为探索全面减排、率先达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研究希望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帮助识别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减排潜力,为国家和地方开展非二氧化碳气体控制、实现全面减排提供参考。”
    “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研究》表示,根据技术可行性而暂不考虑任何政策、法律和经济上的障碍,只需在所有经济部门推广使用现有技术,到2030年中国每年可以减少约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这几乎占当年中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3。中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显著。研究为中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提出三大政策建议:一,制定并及时更新完整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中国公布的最新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反映的是2005年的情况,对于最近几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则只有非官方的估算结果。二,进一步制定针对具体来源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在此基础上设置温室气体整体减排目标。特别是针对五个重要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源采取积极行动。三,将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同二氧化碳减排及空气污染治理相结合,推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进入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体系和筹划中的国家碳交易市场,并探索和运用气候变化政策和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政策间的协同作用。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胡建信教授在会上介绍了国际谈判对含氟气体减排的影响。胡建信参与了7月份在维也纳举行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会谈,对含氟气体减排的国际行动有着第一线的感受,他提到,通过实施《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符合联合国相关要求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以及国务院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中国已经减少相关制冷剂的排放;未来每年减排潜力在2-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水平。作为化工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氢氟碳化物的年排放量也已经达到亿吨水平,并快速增长;采用低碳替代技术可以减少氢氟碳化物的消费进而减少其排放。
    在今年4月举办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第二次协调人会议上,G20历史上首次就气候变化问题专门发表声明。作为今年G20的承办地,浙江省如何创新发展方式、应对气候变化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发布会上,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程纪华应邀分享了浙江省温室气体达峰工作,包括在全国率先推行省市县三级温室气体清单常态化编制,清单涵盖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废弃物处理五大领域,涉及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碳化合物(PFCs)、六氟化硫(SF6)六种温室气体。同时浙江还建立了“浙江省气候变化研究交流平台”,应用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浙江省低碳发展的支撑。
    本次研讨会是世界资源研究所达峰之路系列活动之一。世界资源研究所将围绕省市达峰与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地方政府等进行合作,开展峰值预测方法学、城市排放清单编制及应用、低碳数据平台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6-08-15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