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农产品成为内蒙古河套农民“新追求”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内蒙古河套平原一派春意景象,农民们穿梭在田间地头,趁着墒情好,忙着春耕。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头道桥镇联增村农民刘倍新正在地里紧锣密鼓地播种小麦。刘倍新介绍,去年就种了绿色富硒小麦,每亩地化肥少用了30公斤,虽然产量有所降低,但这种小麦品质好,每公斤价格达到3.9元。他说,“今年我早早就签了订单,准备种30亩。”
 
    巴彦淖尔市地处黄河灌溉的河套平原,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光照资源,是优质小麦种植重要区域。然而在近十年,内蒙古河套地区小麦种植面积急速缩减,到2017年,小麦种植面积不足内蒙古河套平原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
 
    “原因很简单,过去农民更看重产量,产量高的玉米和市场价格高的葵花最受农民喜爱。”58岁的曹明恒说。
 
    近几年,在政府引导和部分龙头企业带动下,过去盯产量,现在盯市场,从追求产量到追求质量,河套农民的种植观念正在悄然转变。
 
    种了多年玉米的农民丘晓明去年就尝到种植优质绿色彩椒的“甜头”。在杭锦后旗农业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利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种了20亩彩椒,大量减少化肥用量,收获的彩椒主要出口到日本和韩国,平均每亩纯收入超过4000元。“由于第一年采用新技术,浇水时间没掌握好,耽误了约三分之一的收成,否则收成会更高。”他略带遗憾地说。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巴彦淖尔市提出打造河套全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推进“四控”(控肥、控药、控水、控膜)行动,今年计划推广控肥增效技术260万亩,增施有机肥370万亩。各旗县也因地制宜开展了多种举措,推进优质农产品种植。
 
    杭锦后旗农牧业局副局长李杰介绍,全旗正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以减少化肥用量。通过检测土壤,优化肥料结构与氮磷钾配比,加快推广缓释控、水溶性等新型肥料,并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高效利用水肥资源,实现“菜单式”施肥,普遍将化肥用量减少40%以上。
 
    杭锦后旗还积极推进秸秆还田工作,将秸秆粉碎深翻埋进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耕地质量。2018年全旗小麦、玉米秸秆还田面积可达到种植面积的95%。
 
    在五原县胜丰镇,农民辛海生温室大棚里的第一茬灯笼红香瓜已卖完,接下来他要让土地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再种植下一茬蔬菜。“瓜3月初就开始卖了,我的香瓜通过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监测,有无公害农产品防伪标识,很受消费者的欢迎,贵的时候一公斤卖70元。”辛海生自信满满地说。
 
    五原县为推进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精准化和可视化,组建了农畜产品追溯平台,完善企业简介、投入品使用情况、产品生产信息、当地水肥气热信息和产品检测信息等。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了解当地农畜产品的生产信息和投入品使用信息。
 
    五原县还全面加强基层监管体系建设,在全县10个乡镇成立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每个乡镇配备了监管专用车和农残速测仪,全面开展投入品监管和产品检测工作,以提高上市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 
 
新华网    2018-04-20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