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光伏发电为农民脱贫“造血”
    上午的阳光驱散了大山深处的凉意,一块块太阳能电池板安静地趴在两座700多平方米的牛棚上方。51岁的精准扶贫户牛宗仁正在打扫牛棚。

    牛宗仁的家在中国西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中和村。作为通渭县中和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他如今有三份收入:一是自家承包地里的收入,二是在合作社打工的收入,三是光伏发电获得的收益。

    近年来,中国贫困地区创造的光伏扶贫模式逐步推动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通渭县中和养殖专业合作负责人王小平介绍,2017年,通过国家投入、县里配套资金,村里在养牛场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并在当年6月底并网发电,收益计入村集体收入。

    中和村村委会主任魏永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仅牛棚上方的“蓄光互补”发电收益年均近8万元。“获得这部分收益后,不仅村集体可获得收益发展产业,村里还将把一部分资金分配到牛宗仁这样的扶贫户身上,带动他们脱贫,实现由‘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

    光伏电站“种”进了农户、农村,不但引导更多农村家庭使用上了清洁能源,还成了当地贫困农民的“口袋银行”。

    在通渭县马营镇油坊村,分布式光伏电站“种”在不少村民家的房前屋后,熠熠生辉。精准扶贫户刘军伟家的分布式光伏电站是2015年底建成的,2017年给他带来了近3000元的收益。“光伏发电成了我家的‘电动提款机’。” 刘军伟说。

    “通渭县年均光照时间超过1200小时,这是发展光伏扶贫的优势。”通渭县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杨建宏说,2014年,通渭县被国家能源局和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光伏扶贫试点县”。目前,通渭已完成村级光伏电站备案4万千瓦,集中式光伏电站7万千瓦。

    光伏发电项目将清洁能源产业与扶贫相结合,是一条创新的精准扶贫途径。从2016年起,甘肃省规划利用5年时间,重点在定西、天水等9个市(州)的48个贫困县(区)和酒泉市的11个整建制移民乡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建设每户3千瓦、共计5万个户用分布式发电系统和每个约2万千瓦、共计50座的集中式电站。

    甘肃省的光伏扶贫尝试只是中国光伏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2017年底,中国国家能源局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的《关于下达“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计划的通知》明确,在甘肃、青海、新疆、黑龙江等14个省(自治区)下达8689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总装机超过400万千瓦的光伏扶贫项目计划。

    “光伏扶贫其实就是把精准扶贫与绿色发展结合起来的政策,不但通过发电为农村提供新的收入路径,而且能促进农村的低碳发展。”杨建宏说。
 
新华网    2018-04-20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