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航母“江苏号”蓄势待发
    创新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是新一轮农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农业经营体制是“统”,是“分”,还是“统分结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垦区发展的优劣和快慢。2011年以来,江苏农垦加大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创新力度,在资源整合上做文章,打造现代农业集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座中量级现代农业航母“江苏号”初见雏形。创新农业经营体制解决了哪些问题?带来了哪些变化?请看本期“农垦改革百场行”之“江苏农垦篇”——
   
    铁锹、步枪和苇草是揭开江苏农垦历史的文化密码。
 
    1952年春,接毛主席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102师就地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四师。军令如山,万余官兵人解征衣马解鞍,挥师北上,进驻苏北沿海屯垦戍边。
 
    “五岸、六垛黄海边,荒凉无人烟;青天盖芦花,一望无人家;嘴干想喝茶,咸水难靠牙……”民谣里描述的艰苦环境让今人闻而生畏,然而农建四师官兵硬是靠着“一把大锹一杆枪,一张芦席作营房”,把荒芜的盐碱荒滩当作生产建设的“新战场”,建成稻麦飘香的大型机械化农场。
 
    历经67年沧海桑田,从建垦之初开荒10万亩、产粮百万斤、产棉30万斤,到今天建成百万亩良田、年产24亿斤粮食,从改革开放之初资产、营收两三亿元、利润几百万元,到今天资产、营收三四百亿元、利润50亿元,江苏农垦一直在刷新着自己创造的历史。
 
    进入新时代,乘着新一轮农垦改革的东风,江苏农垦开始朝着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的目标迈进。
 
    “提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其内涵实质就是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打造中国现代农业航母‘江苏号’。”江苏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魏红军说。
 
    打造中国现代农业航母“江苏号”的底气何来?近日,记者来到江苏农垦各大农场实地探访“江苏号”的建造密码。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开启资源整合的发展引擎
 
    如果说是军队的体制优势缔造了建垦之初的丰功伟绩,那么67年来,江苏农垦正是因为在经营体制上的不懈探索才实现了发展的飞越。
 
    几经变换后,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到2007年,江苏农垦农业经营体制实行“两田制”(职工家庭租赁经营体制)。这种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在初期激发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但随着时代变迁,问题也愈加突出。一方面埋没了农场的组织化、规模化等优势,农场收入持续下滑,另一方面分散经营导致生产技术难以落实,机械、仓储设施等利用效率低下,生产水平下降明显。
 
    改革势在必行。2007年起,江苏农垦部分农场开始先行先试,试点探索农业模拟股份制。“模拟股份制实现了土地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提高了农场经营效益,并解放了农业富余劳动力进而增加农业职工收入。”新洋农场是江苏农垦第一家实行模拟股份制的农场,新洋农场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潘元海对此颇为自豪。
 
    模拟股份制释放了农业生产潜能,但江苏农垦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走出了更为关键的一步——从2011年开始,全面推进种植业资源整合与上市工作。
 
    依托优势整合资源,依托资源融合优势。江苏农垦整合垦区农场种植业资源及与种植业密切相关的大华种业、苏垦米业、苏垦物流等3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后经股份制改造为“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垦农发”),实施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
 
    在苏垦农发的大旗下,18个农场的种植业资源从农场分离出来,整合组建成18个种植分公司,作为“生产车间”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各分公司运用工厂化管理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农场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垦区农业生产水平大大提高。“江苏农垦的稻麦亩产出从2011年不到1000公斤稳定提高到现在的1100公斤左右,远高于省内平均水平。”苏垦农发东辛分公司副总经理陈跃武介绍,如今东辛分公司15万亩耕地的生产人员只有405人,人均管理面积达370亩。
 
    水到,渠成。2017年5月15日,苏垦农发在上交所鸣锣上市,成为新一轮农垦改革启动以来全国农垦首家上市公司,也是全国首家国有农业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的上市公司。2018年,苏垦农发累计股权投资达8.63亿元,正在资本市场的助力下加速发展步伐。
 
    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厚积质量安全的产业优势
 
    作为江苏省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江苏农垦对于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有着深刻自觉。
 
    “资源整合后,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进行的全链条布局,涵盖了从种子挑选到播种生产到加工包装再到运输销售的全流程,不但有利于我们控制成本,更重要的是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苏垦农发总裁王立新说。
 
    得益于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和各条块优势资源整合,真正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可控成为苏垦农发的核心优势和关键着力点。苏垦农发围绕米业、种业等优势产业,创新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率先在国内构建全产业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体系”。
 
    这座“全员参与、全要素管控、全程化管理”的质量安全“防火墙”到底有多严密?可以从一组数字中“窥见一斑”:涵盖环境、种植、投入品、生产、加工、运输、仓储等7大方面管控内容,130多项业务功能,90个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500多个农药、化肥等农资投入品,4749个生产管理岗位……全部纳入信息化监管。
 
    信得过、“看”得见的“苏垦”农产品敲开越来越多大客户的门。
 
    “苏垦米业是亨氏婴儿米粉10多年来唯一的供应商。苏垦米业还为南京青奥会、亚青会供应大米,南京市60%以上的中小学、幼儿园都使用苏垦大米。”苏垦米业董事长宗兆勤说。而大华种业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稻麦常规种生产商,拥有自主研发农作物新品种达44个,推广面积超亿亩。
 
    好产品用业绩说话。2018年,苏垦农发业绩位列A股上市公司2018年排行榜种植业板块第2位、农业类第7位。
 
    为充分发挥农垦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优势,苏垦农发开启了更为宏大的扩张版图。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现已签订138.2万亩土地的流转战略框架协议,全部落实后将在耕地规模上再造一个江苏农垦。去年,苏垦农发出资3.67亿元控股收购了年加工能力达12万吨的油脂企业金太阳股份,在食用油产业领域再下一城。
 
    “未来,江苏农垦将继续在现代农业、土地整治、土地复垦、综合开发、清洁能源等领域深耕细作,在林木、花卉、奶业、水产、食用油、食用菌、风电、光伏等领域争取新进展。”魏红军说,此外,集团已经向“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和地区延伸布局,如拟在乌克兰建设现代农业基地,以期全面打通油脂产业种植、加工、物流等环节。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引领特色产业的百花齐放
 
    资源整合千好万好,但对于一直以种植业为核心产业的存续农场来说,剥离种植业后如何发展,是关系职工每日柴米油盐的生存问题。压力当前,各农场根据自身实际发展特色产业迫在眉睫。
 
    但相对于传统种植业而言,发展特色产业技术要求高、市场化程度高,作出成绩并不容易。一方面,各农场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存量资源,开始了各显神通的资源整合之路。比如,东辛农场在水产养殖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优势明显,滨淮农场自然资源和条件适宜发展淡水养殖,2014年两家农场合资成立了金鲤渔业公司。云台农场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交通、周边旅游资源等基础优势,打开了水下产莲藕、水上看风景的农业生态旅游新局面。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年轻人才的力量。”东辛农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韩中书深有感触地说。记者看到的也确实如此,作为东辛农场的当家产业,水产养殖、奶牛养殖的“领头人”无一例外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
 
    拿水产养殖来说,90后小伙王加鹏2014年参加工作,如今已是东辛农场水产养殖公司集体养殖场的副场长。他带头引进的鮰鱼、加州鲈鱼亩效益超7000元,远高于草鱼、鲤鱼等“大路货”品种。在东辛水产科技园的养殖塘口,自动喂料机轰隆作响,顿时水花四溅,鱼跃虾欢。王加鹏告诉记者,引进新品种背后依靠的是农场专业的人才和较高的技术水平,“这是普通农户比不了的。”
 
    “人是第一生产力。在激励员工干事创业上,我们一直在积极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韩中书说,目前,东辛农场管理团队中40%都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作为其中的突出代表,也是全国妇代会代表的朱爱华,2007年在东辛农场参加工作,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身兼数职的部门主管、专业素质过硬的业务骨干,深度参与了东辛农场养殖业发展,“她勤奋、能吃苦、有担当,农场就是需要这样的年轻人才。”
 
    “江苏垦区5万多名在职职工中,专业技术人才近5000人,这是我们打造‘江苏号’的最大优势和潜力。”魏红军说,江苏农垦正在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培养高层次人才,注重选拔在基层一线、艰苦岗位和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 
农民日报    2019-06-17  
    

[关闭窗口]